继“夜校”之后“午校”爆火!专家建议进一步推广!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4-10-19 17:19:44

  继“一课难求”的夜校之后

  这几天

  杭州、宁波等地又出现了

  让年轻职场人上头的午校

  午校是座什么校

  宁波“青年午校”开课

  (图源:央视新闻)

  近日,浙江宁波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在浙江创新中心举行“青年午校”开课仪式,80余名青年人才现场见证学校开课。

  而设立“青年午校”的点子则来源于一名宝妈的诉求。

  今年5月初,宁波人才服务专线接到一名“宝妈”的电话,咨询有没有可利用午休时间上课的“午校”。

  青年午校联合发起人徐金波表示:“我们接到这个诉求之后,迅速成立了一个专班,我们在想有一样的需求的青年还有多少。所以研发了一个小程序,然后一边摸清底数,一边根据年轻人的诉求,来制定这样一张符合年轻人需要的课程表。”

  在收集了近千份问卷调查和意见反馈后,工作人员发现,有同样需求的青年不在少数。经过一个月的统筹谋划,今年6月底,由宁波人才发展集团牵头,“青年午校”正式开课。

  深受年轻职场人欢迎

  据了解,在宁波人才综合服务中心青年午校,手工兴趣课就有十多种。午校设置了“职业发展”“美好生活”“人才赋能”三大系列课程。首期开课的还有人力资源培训、职场商务礼仪、健康先行、光影瞬间手机摄影等,每周2至3节,一节课45分钟。课程全部免费。

  除了课程安排适合年轻人的口味,青年午校的授课地点也被安排在了浙江创新中心园区内,这里有近200家企业,方便年轻人就近上课。午校课一经推出,就很快吸引了大量年轻职场人,比如扭扭花课,提前3天放出了40个名额,结果一上线就有2300多人来报名,一下子就抢光了。

  供需精准对接

  杭州萧山区将午校设在青少年宫,上课时间固定在午间一小时,培训内容瞄准上班族的需求,以健身、舞蹈、美妆、书法等为主。

  宁波江北通过“点单上门,送教入企”,让员工足不出“企”,就能享受个性化课程。目前,像八段锦、中医养生、手工非遗等课程都已送教入企,已有10多家企业近千人报名参加。

  浙江泰顺县文化馆根据大家点单需求,开设了茶艺、瑜伽、篆刻、书法等课程。每门课程招收20人左右,目前共开设了22门课,平均每门课程30秒内就会被抢光。

  外卖骑手的专属学习平台

  (图源:宁波市江北区)

  此外,宁波江北区还推出了专门针对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群体的“青年午校”。

  “甬爱E家”江北枢纽站作为江北区新就业群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,同时也是青年夜校文教分校区的主课堂,开设了中医夜学、书法课、合香班和中医保健等课程,每周有超百名青年走进甬爱E家江北枢纽站来学习充电。但不少小哥由于配送忙、路途远等原因,想学习却没有机会。

  对此,区委社会工作部在广泛调研基础上,会同江北区团区委、文教街道等单位共同推出专属新就业群体的“青年午校”,受到了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热捧。

  经验分享、宁波话教学、压力疏导、音乐疗愈、健康保健等特色课程,不仅让骑手们收获知识,也进一步丰富了精神世界。

  城市与青年彼此成就

  《北京青年报》发表评论表示,每周常态化开设2节课,学费全免,“青年午校”通过优化公共服务的方式,满足了年轻人的学习诉求。“事事有回音,件件有着落”,“青年午校”的快速落地,见证了一个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尊重和善待。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,是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关键,是城市吸附力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青年人需要更加健康、更加饱满、更加丰盈的精神世界,城市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来赢得年轻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;供需精准对接、双方相向而行,让城市与青年彼此成就、合作共赢。

  年轻人为何热衷于夜校、午校?

  从一位难求的“夜校”,到灵活多样的“午校”,专家表示,这些课程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和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,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探索精神文化需求的机会和场所。

  此外,年轻人选择夜校、午校学习,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,更是对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积极尝试。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时间和健康的重新认识。他们更加注重时间的利用价值,愿意将时间投入到自我提升和成长上。

  如何让夜校、午校进一步破圈?

  专家建议,收集用户体验很重要。要不断优化课程的设置,同时可以利用更多的载体和形式去开展课程培训。此外,对于“夜校”“午校”的覆盖面,专家建议可以向乡村进一步推广,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,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,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。

  此外,面对如今“夜校热”“午校热”,社会各界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。无论是通过政策的制定,还是社区环境的优化,我们都应为这些寻求“无用之用”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同时,如何确保夜校不只是一时的新鲜体验,避免资源的浪费,确保这样的公共服务能够持续并且效益最大化,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。

  (综合来源: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、央视新闻、潮新闻、中国教育报等)

  来源: 工人日报